memori

2025-11-24

ai

学问是一条孤独的路,但它使人丰富起来。——马克·吐温

Memori:为 LLM 与多智能体系统打造的开源“记忆引擎”初探

仓库: GibsonAI/Memori
描述(官方简介):Open-Source Memory Engine for LLMs, AI Agents & Multi-Agent Systems
官网: MemoriLabs
关键 Topics:memory long-short-term-memory state-management rag llm aiagent multi-agent python
Stars(当前读取信息):6k+ | Forks:459 | Open Issues:41
用途定位关键词:记忆管理、状态管理、智能体协作、检索增强(RAG)拼接

说明:当前仅获得该仓库的简介与元数据,尚未成功获取 README 详细内容。本文基于公开的描述与通用领域知识进行分析,不臆造未明确声明的项目特性。若需更精确对接 API / 模块,请提供 README 内容或文档链接细节。


1. 为什么“大模型需要记忆引擎”?

普通的 LLM 调用是“无状态”或仅靠上下文窗口:

  • 长对话 / 连续推理 / 任务分解:依赖人工拼接长 prompt,成本高且容易遗失早期细节。
  • 多智能体协作:每个 agent 拥有不同的视角与中间推理,需要共享或隔离记忆子空间。
  • 工具调用 / 检索增强(RAG):知识检索结果在后续轮次中如何被重用、升级或遗忘是关键。

记忆引擎的核心目标通常包含:

目标 含义 价值
短期记忆 (STM) 最近轮次 / 局部上下文 可控拼接、减少重复提问
长期记忆 (LTM) 结构化历史、抽象总结 跨会话保持“人格”与累积知识
语义检索 Embedding→向量检索→筛选 让模型“找得到”相关事实
状态管理 任务树 / 意图 / 环境变量 多 agent 或分阶段任务编排
记忆演化 合并、去重、衰减、压缩 控制记忆膨胀与质量退化
可信回溯 记录来源、版本、证据 便于审计与调试行为
多模态(潜在) 文本 + 结构 + 工具结果 复合任务(代码/搜索/UI/规划)

Memori 的定位“Memory Engine for LLMs, AI Agents & Multi-Agent Systems”显示它不是单纯的缓存,而是要成为一个“结构化记忆中枢”。


2. 记忆引擎与传统 RAG 的关系

普通 RAG = “外部知识向量检索 + 拼接上下文”。
记忆引擎扩展 RAG:

  1. 记忆不仅来自固定知识库,还来自交互的动态生产(对话历史、推理链、工具结果)。
  2. 可做层级化(例如:原始语句 → 聚类摘要 → 主题向量)。
  3. 多智能体:每个 agent 可以有私有记忆(private memory)与共享记忆(shared memory),提高协作效率。
  4. 回写机制:输出结果(决策/解释)能被标注并进入长期记忆库,供未来算法检索。

3. 可能的架构模块(基于领域范式的抽象,非仓库源码断言)

层级 功能组件 说明
数据采集层 监听器 / 钩子(对话、推理、工具调用回调) 从 LLM 会话与 Agent 中捕获原始事件
预处理层 清洗、拆分、Embedding 去噪、截断、格式化、向量化
存储层 索引(向量库 + KV + 文档) 语义检索 / 精确查找 / 层级结构
组织层 标签系统 / 主题分簇 / 摘要聚合 形成可搜索与可压缩的长期“记忆语义图”
策略层 插入策略 / 衰减策略 / 合并策略 防止无限膨胀;保留高价值节点
检索层 混合检索(语义 + 关键字 + 时间窗) 优先最近相关 + 高语义相关 + 任务上下文
输出组装 Prompt 构造 / 记忆选择解释 对调试与可解释性友好
管理 / 运维 统计指标 / 记忆清理 / 可视化 观察命中率、冲突、冗余度
多智能体协调 工作空间隔离 + 共享缓冲区 支持 Agent 间协同与并发控制

4. 在多智能体场景中的价值示例

场景 问题 记忆引擎帮助方式
代码助手 + 测试助手协作 测试助手不知道设计决策沿革 共享历史决策摘要与关键 API 演化
研究代理 + 摘要代理 摘要代理重复聚合同一来源 记忆去重 + 引用统计提高覆盖率
规划 Agent + 执行 Agent 执行失败原因未反馈到规划策略 失败记录 + 关联标签形成“负样本记忆”
长任务(24h)分阶段优化 原始日志过长超上下文 分层摘要 + 启发式保留关键拐点事件

5. 信息衰减与演化策略(记忆管理的关键思想)

常见策略(Memori 可能涉及,基于“memory-management”“state-management”“long-short-term-memory”等话题):

策略 目的 示例机制
时间衰减 老旧无用信息降低权重 记录时间戳 + 指数衰减权值
命中频率提升 高频访问内容更“持久” 使用 LFU/LRU 变体或访问计数阈值
聚合压缩 合并大量相似片段 语义聚类 + 生成模型出一段摘要替代十段历史
冲突解决 避免逻辑矛盾 标记来源 + 版本优先级 + 冲突时人工审核
价值评估 仅保留高任务收益记忆 Reward 分数或用户反馈打分保留阈值
安全隔离 隐私或高风险信息分区 “private” vs “shared” 标签 + 加密存储

6. 与 Agent 框架的对接思路

Topics 中的 aiagent agent 暗示其可能与外部框架(LangChain、AutoGen、Agentic Orchestration 等)或自定义调度系统搭配。典型对接模式:

  1. 中间件式:在每轮 LLM 调用前插入“记忆检索 → 上下文拼接”步骤。
  2. 回调式:在工具调用结束/模型生成完成后,将产出写入记忆。
  3. 事件总线:所有 agent 发布事件(状态变化、失败、决策),记忆系统订阅处理。
  4. 角色化记忆:不同类型的 agent(规划/执行/审计)拥有不同的过滤与写入策略。

7. 一个“示例化”伪代码:创建简单 Memory 管线(纯领域示意)

说明:以下代码只是为了帮助理解“记忆引擎”概念,非仓库真实 API。请在获取 README 具体接口后再调整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# 假设存在一个抽象 MemoryEngine(示意)
from typing import List, Dict
import time
import math

class MemoryItem:
def __init__(self, content: str, tags: List[str], source: str):
self.content = content
self.tags = tags
self.source = source
self.timestamp = time.time()
self.score = 1.0 # 初始相关度
self.access_count = 0

class SimpleMemoryEngine:
def __init__(self):
self.items: List[MemoryItem] = []

def insert(self, content: str, tags: List[str], source: str):
self.items.append(MemoryItem(content, tags, source))

def _decay(self, item: MemoryItem):
age_hours = (time.time() - item.timestamp) / 3600
# 简单时间+访问加权衰减模型(示意)
item.score = (item.access_count + 1) / (1 + math.log1p(age_hours))

def search(self, query: str, top_k: int = 5, tag_filter: List[str] = None):
for it in self.items:
self._decay(it)
candidates = []
for it in self.items:
if tag_filter and not any(t in it.tags for t in tag_filter):
continue
# 伪“相关度”= 是否包含 + 评分
relevance = (query.lower() in it.content.lower()) * 1.0
combined = relevance + it.score * 0.3
candidates.append((combined, it))
candidates.sort(key=lambda x: x[0], reverse=True)
results = [it for _, it in candidates[:top_k]]
for r in results:
r.access_count += 1
return results

# 使用示意
mem = SimpleMemoryEngine()
mem.insert("user asked about deploying vector store", ["support", "vector"], "chat_session")
mem.insert("decision: use faiss for prototype", ["decision", "vector", "faiss"], "agent_plan")
mem.insert("error: retrieval latency high", ["error", "perf"], "agent_exec")

for item in mem.search("vector store", tag_filter=["decision", "vector"]):
print(f"[MEM] {item.content} (score={item.score:.2f}, access={item.access_count})")

要点(示意思想):

  • 写入时附带标签与来源 → 后续可做权限与分类。
  • 搜索时结合“访问次数 + 时间衰减” → 近期常用信息更易浮现。
  • 可扩展:替换“简单包含”匹配为真实 Embedding 语义向量检索。

8. 在产品化层面的运维指标

指标 含义 作用
Memory 命中率 检索返回内容被最终回答引用比例 评估检索质量
平均记忆存活时长 进入系统后到被淘汰时间 观测策略是否过于激进或松散
冗余度比率 近似重复项 / 总项 促使调优聚合与去重算法
回答改进率 引入记忆后回答准确性 / 一致性提升幅度 证明记忆价值
多轮一致性评分 角色设定、意图延续度 检测“人格漂移”
桥接延迟 agent 写入到其他 agent 可检索的时间 并发架构调优参考

9. 安全与合规视角

记忆系统要注意:

  1. 敏感信息的永续保存风险:需支持删除 / 到期清理。
  2. 权限隔离:不同 agent 或用户组不可任意查看彼此私有上下文。
  3. 可解释性:在关键决策中提供“溯源链”(哪几段记忆影响了回答)。
  4. 对抗性输入过滤:避免恶意 prompt 注入伪造记忆造成污染。
  5. 版本化:对摘要、合并操作建立可回滚机制。

10. 与未来功能结合的可能推演

结合 Topics ragstate-management 可以预见的演进方向:

  • 将“记忆写入”与“检索增强”统一调度:让动态记忆与静态知识库协同排序。
  • 多智能体的“记忆市场”:不同 agent 对共享记忆出价 / 评分,提高质量(研究领域探索)。
  • 结构化 Schema:对记忆进行 JSON 模式化(事件类型、影响范围、优先级)。
  • 向量 + 图混合:记忆既可用向量召回,又可形成“语义图 / 任务依赖图”供路径推理。

11. 使用建议(等待 README 细节前的准备)

阶段 建议
初步评估 明确你要解决的是“长对话稳定性”还是“多 agent 协同”
原型 用最小记忆存储(内存 / 轻量 DB)+ embedding 检索
迭代 加入标签系统 / 衰减策略 / 摘要压缩
集成 与现有 LLM 服务编排(FastAPI / gRPC / 消息队列)
监控 加入命中率与延迟、内存体积仪表盘
优化 使用分类清理 + 价值评估模型自动筛选低质量记忆
安全 根据敏感标签定期脱敏 / 删除 / 审计

12. 结语

Memori 这样定位为 “Memory Engine” 的项目,本质上试图补足现有 LLM/Agent 框架在“长期上下文、状态一致、跨会话知识积累”上的结构性缺口。随着多智能体场景与复杂推理任务增多,“让模型记住什么、忘掉什么、如何高效找到曾经的关键点” 将成为与模型参数同等重要的工程能力。

如果你想构建:

  • 持久“人格”的对话助手
  • 可迭代的研究/规划多智能体系统
  • 需要跨小时乃至跨天任务记忆的推理管线
  • 动态累积可检索“经验库”的自演化系统

那么一个专门的 Memory Engine 将比直接拼长 prompt 更具扩展性与性能效率。

下一步建议:获取 README / 文档的具体 API 后,补充实际集成示例与配置部署流程,再验证记忆策略对任务质量的增益。

欢迎你在拿到更多项目文档后继续补充本文,或发起针对性的性能/策略实验。祝你构建出有“记忆力”的智能体生态。🚀